拖延有救:擊垮惰性,讓執行力瞬間翻倍,準時完成工作與生活大小事

[心得]拖延有救:擊垮惰性,讓執行力瞬間翻倍,準時完成工作與生活大小事

「再看一下這集連續劇好了,看完就去寫作業!」

「我再去喝一杯茶,等一下就會完成這個專案。」

「讓我再玩一下,等一下就會收拾房間了。」

以上這些情形,你是不是有一些感觸呢?

上述情形所造成的結果就是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等到已經火燒屁股時,才意識到重要性,最後草草了事。

其實我們都知道拖延會帶來很糟的後果,但是我們還是選擇「拖延」,即使身邊的人或者是你內心天使的聲音都告訴你要趕緊行動,但是心中的惡魔總是戰勝,並且支配你的全身。

(文章最後有驚喜喔!記得看到最後!)

這本書《拖延有救:擊垮惰性,讓執行力瞬間翻倍,準時完成工作與生活大小事》就要來教你去做你已經知道的事。

沒錯!你沒聽錯!就是教你「已經知道的事」,但是本書將會透過正確的方式與心態解決你的「拖延」。

書名: 拖延有救:擊垮惰性,讓執行力瞬間翻倍,準時完成工作與生活大小事

作者名:  羅伯.摩爾

出版社名: 商周出版

為什麼你會拖延?

拖延並不是你的獨門絕技,因為全世界每一個人都有過「拖延」的現象。

那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拖延的壞處,還要選擇拖延呢?

那是因為當你的個人價值受到挑戰威脅的時候,為了掩蓋對我們不利的事情,以及逃避面對困境,所以我們會選擇拖延。

而拖延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以下三點:

1. 對害怕失敗的抵抗

因為失敗後,你會覺得很丟臉、沒有自尊,你覺得你的個人價值會貶低。

2.對權威的間接抵抗

你媽媽叫你去打掃,你不想去,就故意拖延。

3.害怕成功及其所帶來的期待

當你覺得你快要成功的時候,你反而會害怕知道結果,就像你在考大學一樣,明明考試當天覺得寫得很好,但是成績出來的那天,你還是不敢面對,而選擇拖延。

其實拖延並不是一個疾病,它只是一個自我保護機制而已,這套機制會讓我們選擇什麼都不做。

如果你還有以下現象,代表你正在「拖延」

1.在忙碌的一天結束前,發現一整天都在消耗自己的精力來處理別人的問題,最後才意識到沒完成多少有意義的工作。

因為你透過的是「別人」來拖延,讓別人決定你的時間、工作流程及生產力。

2.在瘋狂忙碌的一天結束前,發現自己的忙碌都是在處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卻把大事給拖延了,最後才意識到沒完成多少有意義的工作。

你欺騙你自己很忙,藉此拖延。

其實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雜事,最重要的部分可能一事無成。

3.當你正在進行一件事情時,突然間你覺得「這房子要好好打掃一番。辦公室需要重新整理。現在趕快把床單換一換。眼前的垃圾很礙眼,我要趕快把它丟掉。」這些事情再不做,我就會錯過這輩子唯一一次能讓生活平衡的事情。

但是其實是你想太多了…

想「拖延」?是你想太多了…..

重大決定的迷思

當我們在決定做一件很想要做的事情時,很多人經常會陷入一個完美主義的迷思中,認為現在做這個決定就是最終的決定,結果把決定看得太重,反而沒有辦法幫助你做出更快更好的決定,造成拖延的結果…

根據解謎腦鍛鍊電玩公司的東尼•亞伯懷特表示:「一個人一生中平均需要做出773,618個決定,但其中高達143,262個決定會讓人後悔。」

所以從上面的數字來看,你不可能完美地做出如此多的重大決定,否則你的大腦肯定會發瘋。

所以一個重要的決定往往是建立在許多微小的決定上面,你要從大方向思考,但是要從小地方開始進行。

成功不是因為單一決定,而是決定現在開始行動,稍後再追求完美,這樣才有發展的可能性。

擔心的事,很少會發生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擔心萬一發生了什麼事,要怎麼辦?

但是你所想的在現實生活中還不見得會發生,或者情況並不像你內心劇場想的那麼糟糕。

其實我非常能體會這種感覺,以前我在念碩士班的時候,我們老師非常的嚴格,在某一天我發現實驗數據上有算錯的時候,我緊張了兩三天甚至更久的時間,晚上還會失眠,深怕被老師罵得狗血淋頭,但是當我鼓起勇氣跟老師坦白一切的時候,老師只是像平常說話一樣,跟我說把數據重新計算和更改就好,頓時之間心裡的大石頭就卸下了。

從這件事開始,我就明白很多事情其實都是自己心裡壓力造成的,除了需要花時間去撫平這些壓力之外,你還可能因為分心而導致沒有辦法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反而浪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不要糾結於過去的過錯

過去的失敗並不能代表就是你的全部,這只是說明你需要學習更多的事情。

如果太糾結於過去的失敗,你反而會不敢去做下一件事情,有可能會利用各種事情當作藉口,藉此拖延。

原諒自己的過去、原諒他人,不要沉浸在過去,你過去的失敗沒有人會在意的,或許根本沒有人會記得,把失敗放大的其實是你自己。

別人怎麼想你並不重要

如果你做決定都是為了要迎合別人的想法,那表現出來的並不是你最想要的答案。

你會一直忙著處理別人的問題,卻一直拖延自己的事情。

正如邱吉爾所說:「如果一路上只要有狗吠你,你就要停下來丟他石頭的話,那你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擔心別人的想法是一件很浪費時間、心力的事情,無論你怎麼決定,都有人不滿意。

你可以聽聽看別人的意見,但是最後的決定要以你自己為主。

如何搶救你的拖延症

減少選項,讓事情變得簡單

你可以先花一點時間把所有不重要的事情都外包和系統化,例如把勞力型的工作外包給專業的人士、提前準備好一週的計畫、一次買好這週要用的日常用品等等。

為你即將要去做的事情簡化到只有選項A和B,你只需要選擇其中一項就好,如此一來你就不用思考太多,反而舉棋不定。

別把當下當永遠

在《為何英國球員在點球大戰中會失敗?》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英國足球隊最大的問題在於周遭壓力,由於英國文化是以高期待而聞名,而媒體更是在每一場比賽前就將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施加在國家足球隊身上。」導致最後輸了球賽。

如果你忙著擔心自己的表現,深怕結果決定了你的生死,你就會浪費掉不必要的腦力,反而更容易失敗。

退一步來說,今天你失敗了,你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太陽依舊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時間依舊在走,地球依舊在運轉,所以當下的結果並不是終點。

環境的重要性

如果你受到外界的干擾,很容易停下腳步,影響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根據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人們手邊正在執行的工作一旦被打擾,需要花23分鐘15秒才可以重新聚焦回到軌道上。

因此以下簡單的方法幫助你阻斷一切干擾:

1.關掉所有手機通知功能,轉成勿擾模式。

2.別讓別人知道你在哪裡,讓他們找不到你。

3.你可以告訴你的助理或是其他人,如果有事,先請他們代為處理,或是等你忙完跟你說。

4.在開始專注前,先將工作環境整理一下,避免雜物干擾分心。

快速做出決策的六步驟

以此六步驟做出更快、更好、更重大的決定,減少拖延的現象發生。

1.研究

不要在沒有相關知識與經驗的前提下自行作出重大、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決定。

所以你需要預先準備即將要做的事,但是你永遠無法在開始之前100%準備好,因為未來無法去預測,只要有75%左右的把握就可以算「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要停止過度分析並且「現在開始行動」。

2.測試

如果你別把決定當成終點,而是將其視為一系列的測試,在進行過程中可以檢討與調整,那麼你就能一直做下去。

「測試」比「做」更好,因為這意味風險較低、持久性較短,而且會有不斷改善的心理準備。

先端出你的最簡可行產品,而不是完美產品。

結果只有兩種可能:可行和改善。

第一次就要做對機率不高,所以第一次先測試,然後迅速改善。

3.檢討

先分析第一輪的測試結果並取得反饋。

你是不是有做好到足以繼續下去?有什麼是你一開始該做卻沒有做的?有什麼是需要停止的無效行為?你需要保持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善的,你可以請顧問或有經驗的人提出建議,但是聽取的建議不要太多,否則你會更加不知所措。

4.調整

別一次全改或改太多,先做出微小、穩定而持續性的改善,而不是突然的劇變。這會較容易進步,比較不會讓你和他人忙不過來。

5.重複

檢討過程並從頭開始,用改善過後的技巧、經驗與信心重新測試一遍。

6.規模化

經過一連串一到五的步驟循環之後,已經準備好提升規模了。不要衝太快,但也別太慢。

結語

拿破崙·希爾在他1937年的經典著作《思考致富》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分析過數百名百萬富翁之後,我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習慣:迅速做決定。」

所有的好決定、壞決定和不決定,都是邁向未知的一步。

許多人遲遲不做決定是為了想掌握接下來會遇到的各種情況和變數,但這是不可能的。

因為未知而拖延做決定,往往會做出更糟糕的選擇。

本書中很多的觀念都有反覆提到,但是每提到同樣的觀念,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例子表達,更能加深的印象以及理解。

其實看完了這本書,你會發現這本書中講到的很多地方都切中了你的要害。

拖延影響的其實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多,可能會造成家庭相處上的不和睦、工作表現不佳,甚至造成終身遺憾,所以為了不要留下遺憾,現在就開始拯救你的拖延症吧!


👉博客來: https://bit.ly/3bYjKPi

🍀YouTube: 玲Lingling

🍀IG: lingling_727

🍀FB粉絲團: 玲Lingling

🍀Spotify(Podcast): 勇敢做自己

🍀Apple Podcast: 勇敢做自己

🍀點擊這裡!有驚喜!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