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實踐版

[閱讀心得+筆記]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曾經風靡全球的「斜槓」帶給許多人可以開始自己夢想的希望。

我相信有很多人是已經成為斜槓人士,但是也有的人剛踏入斜槓的領域,因為要兼顧多重身份,沒有辦法有效的安排時間,當各方面壓力的累積造成無法負荷,最後就打退堂鼓了。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作為斜槓人士,並且兼職多種自己有興趣的職業,只是大部分的人缺乏正確的心態與方法。

所以今天我想藉由這本《斜槓青年實踐版》來告訴你如何培養正確的斜槓青年心態。

書名: 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作者: Susan Kuang 

出版社:圓神

《斜槓青年實踐版》是《斜槓青年》的續集?

《斜槓青年實踐版》是由作家Susan Kuang所撰寫的,如果你也讀過2017年出版的《斜槓青年》,你會發現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同一個人。

《斜槓青年》比較偏向定義什麼叫做「斜槓」;《斜槓青年實踐版》比較偏向告訴你作為斜槓者的正確心態是什麼,學會如何不依賴外在的獎勵,也能夠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如何不讓自己的情緒隨著外在環境而有變化,也能夠時常保持樂觀的心態,你必須要先有好的心態,你才可以堅持做自己有熱情的事。

「斜槓」到底有什麼意義?

斜槓並不是僅限於多一個職業或多一份收入,而是為自己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說在目前處於不是自己理想生活的同時,也能夠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這兩者並不衝突,你並不需要放棄目前的生活,也可以同時做自己有熱情的事情。

如何才能找到「自我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呢?

其實可以透過以下三件事獲得:

1.興趣

你可以找到和培養某一個興趣,因為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並不需要別人告訴你現在應該要做什麼事或是督促你,你就能夠自己去行動。

因為所有的動力是來自於自己,是屬於內在的驅動力,不是外在的壓力。

內在的驅動力會讓你想要去做,而且對自己會有一套堅持與要求,對於有關興趣的所有知識都有求知的慾望,比起那些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人,你會成長的比他們快。

2.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回報給自己正面的成果。

如果說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成就感,一般人對於沒有興趣的事情就會立馬放棄,如果你有熱情或許還能支撐一陣子,但是少了成就感的良藥,即便是有興趣的事,八九成的人也會選擇放棄。

如果你覺得目前的事對你來說沒有什麼成就感,你可以試著去找出有哪些地方是讓你成長的、改變的,將他們視為一種成就感,也能夠幫助你堅持下去。

3.他人與社會的認同

雖然說很多人覺得為什麼要去在意別人的目光,但是不得不說某種程度上得到別人的認同會讓自己覺得做這件事情有意義。

因為代表你所做的事情是對別人有幫助、有價值的,也會促使你想要提供更多的知識和服務給他人。

有一種恐懼叫「我不夠好」

雖然你知道你所提供的事情是你有興趣的、有成就感的,也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同,但是有時候心裡還是會產生「我真的有那麼好嗎?」、「我可以做到嗎?」的疑問出現。

其實會出現「我不夠好」的恐懼,是因為人類本身就有一種「愛比較」的心態。

人總是認為越是比他人強、比他人厲害,你所受到的認同程度與地位會越高。

而這種心態主要是為了要保護我們的自尊所開啟的自我防禦機制,為了讓我們在群體中獲得更好的生存,其實這些都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得到印證。

馬斯洛金字塔理論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就提出了人類需求金字塔理論,從金字塔底端到頂點,依序為生理、安全、社會、尊重、自我實現需求。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論

由金字塔中可以發現,自我實現需求是在最頂端,當我們出現「我不夠好」的時候,其實就是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受到了挑戰。

你害怕如果不夠好,別人就不會接納與認同我,我在群體中就是不重要的、沒有地位的,可能會被欺負、剝削,甚至是被淘汰與犧牲。

種種的恐懼掩蓋過你想要追求實現自我理想的心態。

因此以下我想透過建立3種思維可以幫助你對抗「我不夠好」的心態。

打擊「我不夠好」的心態

1.自我慈悲:無條件愛自己,放棄自我評判的習慣,學會接納此時的不足,不拿這些不足來自我攻擊或者否定自己的價值,並且能在遭遇情緒困難的時候,懂得善待和愛護自己。

2.成長型思維:相信人的能力一直在發展成長的,任何不足和失敗都只是暫時的,只要願意努力,就能不斷進步和成長,就能朝著想要的方向持續前進。

3.主動式思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都相信一定有辦法,並且會積極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

一旦你擁有了上述的三種思維,就不會時常因為自我否定而缺乏自我價值感,也不會擔心自己不夠好,因為你會知道自己是可以進步的、可以變好的,面對困難與挫折,也不會迴避和退縮,你會想辦法去突破。

什麼是「內控者」?

本書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成為一名能夠擁有人生掌控權的斜槓青年,也就是成為「內控者」!

也就是說做每一件事情並不是被迫順從,而是你有選擇權。

當然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有選擇權,但是你必須要先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你會覺得自己具有掌控整個局面的能力,如此可以避免現實的逼迫讓你產生無助感,才能使自己透過不斷的行動和嘗試來尋求改變。

相信自己有選擇權

關於相信自己是有選擇權的信念,可以從一個專門的心理學名詞說起,這是由美國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提出來的「制握信念」。

羅特發現不同個體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成因有不同的解釋,根據人類的行為是取決於自己的控制(內部控制點)或是其他控制之外的外部力量(外部控制點),可以分成內控者與外控者:

(1)內控者:他們認為結果和自己的行為有關,並且相信可以透過掌控自己的行為、事情的發展及結果,因此懂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2)外控者:他們認為生活中多數事情的結果是由自己無法控制的外部力量決定的,比如社會的安排、命運和機遇等等,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擁有任何掌控權,所以傾向放棄對生活的責任。

所以一般來說內控者會更加積極與主動,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所做的任何事都能發揮效果,所以會以非常有成效的方式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當然內控者也不會那麼容易放棄目標,而是會不斷地問自己「怎麼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還有沒有別的選擇?」,並且對於面對困境的抗壓性較高。

成為「內控者」吧!

要如何成為內控者呢?以下有幾個技巧想要教給你:

1.用「我選擇」替代「不得不」

讓自己減少痛苦,又能坦然面對眼前事情的方法,這是有著名溝通專家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過的一個有趣的練習,這個練習分為三步驟:

(1)列出所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當你列出來的時候,你會知道到底有哪些事情是讓你不開心的。

(2)用「我選擇」替代「不得不」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去上班是你不喜歡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所以你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選擇去上班,而不是不得不去。」

(3)寫出選擇背後的理由

接下來你可以告訴自己:「我選擇___是因為我想要___。」

「我選擇去上班,可能是因為我想要賺錢、得到社會認同、學習更多事情等等。」

當你明白選擇背後的理由,你會發現現在不選擇做這個,後果可能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嚴重,也可能會有其他替代方案,這時候你或許就不用執著於做這件事,你其實是有做選擇的權利。

2.從「我不行」到「我可以」

大部分的人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說「我沒有辦法做到」、「這個我不行」,在你開始去做這件事情前就已經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這樣反而會無法體會到做這件事情的樂趣,以及完成後的成就感。

對於一事情,我們應該要說「我可以」做到這件事情,讓自己先建立信心,當你去真正做了之後,你會發現事情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或者是原來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3.為目標賦予動機

試著把問題轉化成目標,當別人問「你的問題是什麼」的時候,其實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你想要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代表的是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別。

所以你可以先將問題與目標思維分別列出,並且從「問題思維」轉變成「目標思維」。

*問題思維:我討厭現在的狀態,怎樣才能擺脫它?

*目標思維:我現在的狀態是X,我想要的狀態是Y,怎樣才能達到Y?

這種思維習慣可以說是所有高效能人士都共有的底層思維習慣。

結語

這本書為斜槓人士提供了很多如何養成正確心態的方法,作為一名斜槓人士除了必須要處理生活上的大小事之外,同時也要兼顧很多職業,種種的壓力一定會讓我們在某一段時間有易怒、失落、痛苦的情況發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找到適合自己調適的方法。

本書提供一個能夠調適自己心境的方法,就是透過冥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的身體變化,只要我們發現分神了,就要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這種方式是能夠讓你練習活在當下,不要被想法和念頭控制而活在過去與未來,你的身心靈也可以得到放鬆。

其實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決定我們能否成功的不是做的事情是否夠多,而是做的事情與心態是否正確,所以永遠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

🍀博客來: 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

🍀YouTube: 玲Lingling

🍀IG: lingling_727

🍀FB粉絲團: 玲Lingling

🍀Spotify(Podcast): 勇敢做自己

🍀Apple Podcast: 勇敢做自己

🍀點擊這裡!有驚喜!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